设为首页 网站导航 返回旧版
登录 注册

全站搜索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诚聘英才帮助中心 关于本站联系我们
首页 > 备考秘籍 > 谈对外汉语教学专业硕士生的知识结构

谈对外汉语教学专业硕士生的知识结构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世界范围内学习汉语的人越来越多,因此,汉语教师的需求量也就大大增加了,尤其在东南亚一带。可以说,在对外汉语教学这个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上,目前最欠缺的是教师。这就给我们对对外汉语教学界提出了一个非常紧迫的任务: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培养出大批的能够胜任对外汉语任务的人才,这成了我们当前亟须解决的问题。

      

       我们认为,培养高层次的专业教师的最快、最有效的途径是招收对外汉语教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我们也正是这样做的。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对外汉语教学作为一个独立学科的地位的确立和不断提高,全国许多高等院校开始招收对外汉语教学专业的硕士、博士研究生,并且已经培养除了相当数量的毕业生,他们中的大多数目前正在工作在对外汉语教学的第一线。

       然而,不容讳言的是,目前我们虽然有很多院校招收了对外汉语教学的硕士生、博士生,也培养出了为数不少的“成品”,但就学生的状况和学科建设的情况来看,并不尽如人意。这里,我们仅就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现状谈谈自己的看法。本文转载自中文考研网www.zwkao.com

       报考硕士研究生要有大学本科学历,要通过严格的口试、笔试,其佼佼者才能取得入学资格。入学后要经过三年的时间才能最终完成学业。三年间,他们要学完十几门专为对外汉语教学专业开设的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撰写完对外汉语教学的种种理论问题、实践问题有关的硕士毕业论文并最后通过答辩,一切合格后方可得到硕士学位。看起来,从入学考试到毕业答辩,一切都有明确的要求,一切都很严格,而且,从一定角度看,这些都是围绕着对外汉语教学这个学科的要求进行的。似乎可以认为,我们的硕士培养工作已经有了很好的保障,我们完全可以培养出合乎要求的对外汉语教学人才了。也许正式基于这种考虑,新的“对外汉语教师资格认定标准规定,对外汉语教学专业毕业的学生不用参加考试,都可以取得资格证书。这就意味着,大家认为从这个专业毕业的硕士都已经具备了一名对外汉语教师所应具备的条件,是一个合格的教学人才了。果真如此吗?我们应当毫不掩饰的承认:事实并非完全如此。首先,近年来硕士毕业生的水平正在逐步下降,我们经常可以听到这样的抱怨:学生们的学习热情不高、学习不刻苦、不专心撰写论文、论文水平很低……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也可以感受到,不少硕士毕业生面对复杂的对外汉语教学工作感到力不从心:有的无法通过用人单位的面试、有的在课堂上面面对学生的问题瞠目结舌、有的教学评估很差。在对出国师资进行考核时,我们也不只一次地碰到准备出国任教的老师回答不出常识性的文化知识问题、说不出最近时期的国内外大事,甚至也回答不出最简单的有关汉语本体知识的问题等令人尴尬的局面。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应该如何反思?症结到底在哪里?这真是一个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

      

       为了培养出合格的毕业生,即合格的对外汉语教学人才,我们应该首先明确:合格的对外汉语教师究竟是什么样的?他们应该有怎样的知识结构?这自然与对外汉语这一学科的特点密切相关。有关这一命题,近年来讨论多多,不需赘言。一个合格的对外汉语教师所应有的知识结构和自身修养似乎已经非常明确,但我们认为,若从对硕士研究生这一群体的培养出发,还是很有必要重申这一问题的。

       众所周知,对外汉语教学是一个交叉性很强的学科,它属于应用语言学范畴,是一个研究语言教学的理论和实践的学科。它的教学内容是汉语言,所以,它需要进行语言学,尤其是汉语的研究。然而,既然是“应用”,就说明,这种研究是从语言教学规律和语言习得的角度进行的语言研究,它较多地使用心理学的方法进行调查研究,也从教育学的角度研究教学规律。每一个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实践的教师都清楚,要想搞好对外汉语教学,只懂得汉语理论是远远不够的。我们除了要学习研究语言学理论,特别是汉语言本体理论之外,还要学习研究有关教育学、心理学、文化学、哲学、人类社会学等基础理论,并把这些理论应用到我们的对外汉语教学实践中去,共同构筑这一新兴学科。因为在我们把汉语这一与学生们的母语有着本质差异的语言作为外语教授给他们的时候,必须考虑如何用最有效的办法讲解语言要素与语用规则,如何培养他们的言语技能与言语交际技能。因此,在这一语言教学的背后,毕业有多学科的理论作为支撑。

       基于这样的认识,再来看这个交叉性极强的特殊学科对从事这一工作的群体的要求,就再清楚不过了——一个合格的对外汉语教师必须是综合性人才。

       首先,他应该具备语言学、特别是是汉语言学的理论知识,但这一知识不能仅仅停留在对理论的研究上,而应该立足于应用,也就是说,他应该具备有关汉语言的各种技能,具备分析、纠正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讹误的能力等等。他要掌握的知识系统是“语言规律和语言学习规律共同决定的”教学语言系统,只有这样,他才能把汉语知识真正地教授非学生们,他的教学才会是有效的、受欢迎的。

       其次,正因为对外汉语教学是一个研究将汉语作为外语进行教学的理论和实践的学科,所以,教学法以及一系列有关教与学的理论都应该成为教师必备的知识。一个合格的对外汉语教师必须懂得第二语言教学法和第二语言习得规律,具备一定的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只有这样,他才能真正胜任这一工作。

       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学对象是母语为非汉语的外国人,而学习外语的困难和错误大部分来自母语,因此,教外语的教师必须先了解学生母语的结构,把学生母语与目的语的结构进行详细的比较,然后根据这个对比分析来选择教材,安排教学内容和次序,确定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对外汉语教学也不例外。因此,一名合格的对外汉语教师还应该具备一定的外语能力,这不仅可以使其通过汉外对比更科学地进行汉语教学,可以培养其在国外任教的能力,同时还可以使其获得习得外语的第一手经验,并把这种经验运用到实际教学中去,使教学更生动、更有针对性。

       我们这里特别要提到的是,对外汉语教学是一个与人、更确切的说是与外国人打交道的工作,伴随着这一教学活动,我们会接触到许许多多不仅与我们的文化背景、风俗习惯等等很不相同,而且他们彼此之间也很不相同的人群,我们除了每天教授他们汉语之外,还会有各方面的接触,这就不可避免地会有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因此,我们的教师除了要具备相应的语言学、汉语本体理论、教育学、心理学、第二语言教学法等等各方面的知识之外,还必须具备中国文化知识以及中外文化背景知识,具备待人接物的礼仪风范和一定的社交能力……这些虽然不一定是我们直接讲授的内容,但它们会随时随地地表现出来:在课堂内外,在与学生的接触中,每一位对外汉语教师都在自觉不自觉地表现着自己的学养。所以,较高的文化素质是一个对外汉语教师必须具备的。

       以上是一个合格的对外汉语教师应该具备的起码的条件。另外,要想成为一个高质量的教学人才,还应该具备相当的研究能力,特别是把语言学、教育学、心理学、文化学、社会学等理论综合起来进行研究的能力。科研带动教学,教师,尤其是高校教师,必须搞理论研究,用理论研究的成果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这样的教师就不仅仅是一名能上好课的老师,同时也是一名对外汉语教学的专家。我们认为,硕士研究生应该朝着这个方向培养。

       目前,对外汉语教学专业的硕士生大多数是从中文系、外语系毕业的本科生,也有少量教育系、心理系的毕业生。从对外汉语教学工作的要求来看,他们都有所“欠缺”:就其掌握的理论知识而言,他们或缺汉语、或缺外语、或缺教育心理,不少人还不只在一个方面有“欠缺”;就他们的社会经验而言,其中大多数人是从学校到学校,没有接触过社会,不懂得与人相处的基本法则;就他们的整体素质而言,有相当一部分是在娇生惯养的环境中长大的,即使来自贫困地区,也是家里和学校的“明珠”,一直生活在赞扬声和特殊照顾之中,没有养成为他人服务的习惯。面对这样一个年轻的、在各方面都很不成熟的群体,作为研究生教学的组织者和管理者,作为“导师”,我们面临的任务是什么?我们应该做些什么?

       我们认为,应该认真考虑研究生的课程设置问题,把应该进行的方方面面的教育尽可能地融进我们的课程之中。

       如前所述,目前的对外汉语教学专业是设在“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这一学科之下的三级学科,属于应用语言学范畴。为这一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开设课程,势必要有语言学理论的课程,但这些课程有应该与“汉语言文字学”学科的课程有明显的区别。以语法为例,我们应该讲授的是教学语法,是针对教学需要而专门归纳的一套应用语法体系。比如在归纳某一种语言法则时,应该把留学生容易在这一方面产生的偏误及其产生的原因、学生母语与汉语之间的主要差异、在具体教学活动中应该如何运用与讲解这些语法理论等等纳入到我们的教学内容中去,使学生们不仅能学到理论知识,还能学到应用这些理论知识解决具体问题的方法。目前,虽然我们努力这样做了,但还很不够。这不是一两个学校的问题,而是整个对外汉语教学界的问题。开设语言理论课的教师们大多毕业于“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讲述汉语本体理论对我们来说是轻车熟路,而要改变研究的方向和内容,是不容易的,但是,这又是必须做的。

       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的理论知识是任何一个从事教育工作的人都应该有所掌握的,在第二语言教学领域,学生如何学、教师如何教更是一个值得特别关注的问题。在我们为对外汉语教学专业硕士生们开设的课程中,这不仅是不可或缺的,而且是需要着力建设的。我们之所以这样讲,是因为长时间以来我们在这方面的研究尚存在着种种不甚理想的倾向:或是注意到了对学习理论的研究,但大多数都是搬用西方的学习理论,对于将汉语作为外语的学习规律则研究得很少;或是注意到了对有关理论的研究,但很少将这些研究及其成果引进课堂,指导研究生们作进一步的探讨。凡此种种,都影响了我们在这方面的教学,当然也就影响了研究生们的学习,影响了他们对这一理论的掌握和知识结构的整体搭建。

       同时,在我们的硕士生中,虽然有一部分是从师范院校毕业的学生,他们曾在在本科期间学过一些有关教学法的课程,但就大多数来自非师范专业的学生而言,几乎从来没有接触过这方面的知识。而他们选择了这一专业,这意味着他们将要从事教学这一工作,教学法的理论与实践是他们必须掌握的。正如前文所言,近些年来,我们虽然引进了不少国外的第二语言教学理论与学习理论,但是,对于以汉语为第二语言的教学理论与学习理论研究得远远不够。这一理论的建设需要有各种相关理论的研究作为基础。也正因为我们所需要的具有对外汉语教学特色的、新的教学法理论目前尚不成熟,而这又是这一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必须掌握的,所以,我们更应该在教学过程中,乃至在研究生的整个培养过程中,将对这一理论的探讨和研究放在首要地位。教学相长,在不断提高研究生的培养水平,使研究生们的知识结构更加合理的过程中,我们自己也会学到很多东西。还应该提出的是,研究生在学校期间的实习也非常重要,只有真正站在讲台上,他们才能体会到一个对外汉语教师的职责究竟是什么。

       有关文化方面的教学已经呼吁并论述了多年,大家已经逐渐明了文化问题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地位和分量。然而,在我们与年轻教师(其中不乏对外汉语教学专业的硕士毕业生)的接触中,我们却惊讶的发现,相当一部分人的文化历史常识少得可怜(注意,我们只用了“常识”二字):有人不知道颐和园是谁修建的,更不用说为什么修建了;有人不知道香港的“回归”,更不用说它的历史了;有人说不清中国两千多年历朝历代的演变;有人说不清中国的省市自治区;至于重要的历史事件、伟大的历史人物等等,这些作为一个高中毕业生都应该掌握的“常识”,却往往让我们参加出国选拔的教师们张口结舌。这时,我们才发现,常常挂在嘴边的“整体素质”“文化底蕴”是多么地不堪一击。至于一般的礼仪风范、接人待物,闹出的笑话就更多了,话语的失礼、穿着的不得体、举止动作的轻率……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而在目前的研究生培养计划中,这方面的课程很少或几乎没有。

       针对各种实际情况,我们建议,为研究生开设这样五大类课程:

       1. 基础理论类。包括语言学(特别是汉语言文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的基础理论。这种理论课是以“应用”为原则和目的的。

       2. 教学法理论及实践类。应该重点研究以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法理论和实践,同时,对于教材编写问题的探讨与课堂实习等也应包含在课程内容之中。

       3. 外语类。一定要开设第二外语,特别是小语种。

       4. 文化知识类。包括中国文化特质、风俗特征以及外国文化常识等。

       5. 社会学、伦理学类。包括这些学科的基础理论与内容,以及一名教师所应有的礼仪风范、与人交往的基本规范等等。

       这些课程并不是每个学生都必须学的,也不必全篇一律地设定必修课和选修课。我们建议,在总体培养目标的指导下,根据学生们本科期间的不同专业,由导师分别为他们设定必修课和选修课,缺什么补什么,这样就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学到他们最需要的东西,这对于完善他们每个人的知识结构是非常有利的。

       总之,培养对外汉语教学专业的高级人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迫切而重要的任务,也是建设好这个新兴学科的关键之一。我们必须用比争设这个学科还要大得多的力气来建设这个学科,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合格的“成品”,才能使我们对外汉语教学专业自立于各学科“之林”,也才能使我们这个“国家和民族的事业”兴旺发达。